遇见通用人工智能体
房间乱了会主动做家务,肚子饿了就满屋子找吃的,无聊时还会打开电视机……日前,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行的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,电子大屏中一个表情灵动、反应敏捷的仿真小女孩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。
她叫“通通”,是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,也指向了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热词——AI智能体。
“AI智能体可以理解为更立体、‘类人’的智能系统。除了提供大模型广泛使用的语言交流,还能完成更复杂的任务。”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蒲志强说。
记者看到,当研究人员将“通通”的体感温度调高后,便触发了“打开空调”的任务。为了拿到放在高处墙架上的遥控器,“通通”经过思考,先脱鞋上沙发,再利用沙发上的靠垫增加自身高度,最终取得成功。
“‘通通’就像一个有智商、有情商、能理解、会帮忙的‘小助手’。”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,它不由数据驱动,而是由价值和因果驱动,因此会主动参与到任务各环节,而非被动执行。未来如果投入实际应用场景,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,还能更好应对突发情况,提高生产和服务的灵活性。
今年,“具身智能”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。目前,AI智能体已在不少场景中得到应用,如客服、内容创作、手机助手等。
朱松纯表示,研究院正在探索将“通通”的技术优势与具身智能相结合,相当于为人形机器人安装上“大脑”,进一步学习行业特定的知识和技能,让智能体、机器人走入每个家庭。
当前,超越“鹦鹉学舌”式的智能,打破“缸中之脑”的困境,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然而,如果“通通”具备自主的感知、认知、决策、学习、执行和社会协作等能力,且符合人类情感与道德观念,是否也会带来安全、伦理、隐私等风险?
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指出,智能体能够自我规划、学习和实现目标,是很好的技术,但其路径往往不可控,会带来安全风险。
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、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认为,超级智能体可能会出现,它有可能是一个有生命的、可以自我演化的人工智能,也将成为整个人类社会要面对的重大课题。
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2025年或将成为智能体元年。记者期待,在仿真环境里不断长大的“通通”,可以更深刻地懂得人类寄予它的期望与情感,拥抱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。
(据新华社电 记者 刘祯、宋晨)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- 04-07 刘军:人智共创 领跑AI普惠新时代
- 04-07 成本最高降90%!百度发布端到端语音语言大模型
- 04-06 【锚定2035·院士谈科学报国】丁洪院士:科普是
- 04-06 新壹科技亮相2025中关村论坛 MoE架构引领AI应用新
- 04-06 上海交通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特训营
- 04-06 合力整治网络“黑嘴”伤企行为
- 04-06 遇见通用人工智能体
- 04-05 自尊:喜欢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
- 04-05 合力整治网络“黑嘴”伤企行为
- 04-05 抓住AI技术带来的就业机遇


阅读排行
推荐教程
- 01-02代理充值统计脚本
- 01-20 气象智慧服务保障浙江冰雪经济
- 01-02网狐钻石系列前台控制权限数据库脚本
- 01-18 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施行!最大亮点是→
- 01-02一键清理数据库历史记录脚本
- 01-02增加用户金币数据库脚本
- 01-21 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执法效率
- 01-21 推动算法透明化 共筑向上向善的数字未来
- 01-20 抖音将建立安全与信任中心 推进算法和平台治理
- 01-20 第二批汽车数据处理4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发布